《庄子·马蹄》:世人皆称赞伯乐,但对于马来说他是罪人

由:爱讯家人 发布于:2025-02-26 分类:+学习 阅读:125 评论:0

今天这期,为大家介绍《庄子·马蹄》这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议论性质的小短文,共分为三段。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马,蹄子可以踩踏霜雪,毛发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翘脚跳跃,这是马的真性。即使有高台、大殿,对它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

直到伯乐这个人出现,他说:“我善于整治马匹。”于是烧它们的毛,剪它们的毛,削它们的蹄子,给它们烙上印记,用笼头和缰绳将它们束缚住, 把它们编排进马厩之中,这样下来,马死去的就有十之二三了;让它们饿,让它们渴,让它们快跑,让它们狂奔,让它们整齐,让它们划一,先有马嚼子之祸患,后又有鞭策之威胁,如此一来,马死掉的就过半了。

陶工说:“我善于捏制黏土,圆的合乎规,方的合乎矩。”

木匠说:“我善于削刻树木,曲的合乎钩,直的合乎绳。”

那黏土、树木的本性,怎会想要合乎规矩、钩绳呢!然而世世代代都在称赞说:“伯乐善于整治马匹,陶工、木匠善于整治黏土、树木。” 这也是治理天下之人的过错啊。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以“伯乐治马”、“陶人治埴”、“匠人治木”三个例子,来喻指统治者治理天下。在伯乐看来,一匹马好不好,在于它温不温顺。在陶工看来,一块黏土好不好,在于它合不合规矩。在木匠看来,一块木头好不好,在于它合不合钩绳。对于那些治理天下的人来说,人民好不好,在于他们听不听话。

难道,万物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外在吗?显然不是。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真性,这种真性禀受于自然。没有这种真性,此物也就不是此物了。所以,让真性自然地发挥,这才是万物存在的意义。

被人强行驯化的马,丧失了马作为主体的真性,便不能够称之为马了,只能说是人类的工具而已。黏土、木头也是一个道理。以此延伸到人本身,被奖赏刑罚、功名利禄、仁义礼教等等所“驯化”的人,丧失了人的真性,还能称之为人吗?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而在作者看来,真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根本不会自以为是地去“驯化”人民。正如下面这一段他所说的。

我以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人民拥有普遍的真性,织衣服来穿,种粮食来吃,这叫共同的德性。同一而不偏私,这叫自然放任。

所以,德性极致的世道,人们的行为诚朴敦厚,人们的目光纯素无心。那个时候,山中没有路径隧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生长之地相连接;禽兽成群,草木繁茂。所以,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鸟鹊巢穴可以爬上去观察。那德性极致的世道,人们与禽兽共同生活,与万物一起聚集,哪里知道什么是君子小人呢?

共同没有智巧,德性不会支离;共同没有贪欲,这就叫纯粹质朴。纯粹质朴,人民的真性就能够保持了。

等到圣人出现,尽心费力地标榜仁,劳形伤神地提倡义,而后天下人开始疑惑了;放纵心性地去追求音乐,繁杂琐碎地去崇尚礼节,而后天下人开始分化了。所以,不伤残完整的树木,谁能做出牺尊(酒器)来?不毁坏洁白的玉石,谁能做出珪璋(礼器)来?道德不败坏,哪里用得着仁义?天性真情不分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散乱,谁会去追求文采?五声不错乱,谁会去应和六律?伤残完整来做出器物,这是工匠的罪过;败坏道德来标榜仁义,这是圣人的过错。

显然,在作者看来,真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是不去刻意治理,而是顺任人民普遍的真性。由于这种真性大同小异,不过是耕织衣食而已,所以所谓的治理,就只需要“同一而不偏私”、“自然放任”就行了。这种情况下,百姓就会保持纯粹质朴而没有智巧,就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没有界限,万物以浑然一体的状态呈现。正所谓“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然而,所谓的圣人出现之后,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崇尚仁义礼教、色彩声律,打破了原本浑然和谐的自然状态,使得人们开始疑惑,并逐渐走向支离和分化。伯乐驯化马匹的例子,就能够很有力地阐明这一事实。作者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

马儿,停歇的时候就吃草喝水;开心的时候,则颈与颈相互依摩;愤怒的时候,则转身相互尥蹶子。马儿的真知,就止于此了。而在它脖子上架上横木,在它额头上装上佩饰,而后马就懂得了撞击车輗,摆脱车轭,抵触车帘,吐出嚼子,偷啃轡绳。

所以,以马儿那样的真知,却展现出如此盗贼般的状态,这是伯乐的罪过啊。上古赫胥氏的时候,人们安居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行走时不知道要去哪里,吃着东西而嬉戏,挺着饱腹而悠游,人们本能地这样做。等到圣人出现,矫揉造作于礼乐,以匡正天下人的形态。踮起脚尖高悬仁义,以安慰天下人的心灵;而后,人们就开始竞相追求智巧,争相攫取利益,无法阻止了。这也是圣人的过错啊。

第一段讲的是,马儿在伯乐的驯化之下,受到了极大地伤害,死者过半。而最后这一段则告诉我们,马儿在受到伤害的同时,为了逃脱这种伤害,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智巧”,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像极了那些想方设法脱身的盗贼。这是伯乐们的“杰作”。

回到人本身,在那些所谓的“圣人”们制定了种种标准和尺度,标榜仁义礼乐,崇尚智巧功利之后,人们便呈现出欲壑难填、虚伪狡诈、你争我夺的状态。整个世道大盗横行,再也不复上古时期的纯朴自然了。而这,正是圣人们的“杰作” 。所以《胠箧》篇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九章有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想表达的,其实就是要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回归到“见素抱朴”的理想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让马儿在草原中自在驰骋,莫要人为去驯化。

那么至此,《庄子·马蹄》篇就为大家介绍完了,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阅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