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大道是绝妙的乐曲,包容万象且变化无穷

由:爱讯家人 发布于:2025-04-22 分类:+学习 阅读:8 评论:0

天在运行吗?地在静止吗?日月在争相出现吗?是谁在主宰这一切?是谁在维持这一切?是谁在无故推行这一切?或者是被机关控制而不得已吗?还是已经运转而无法自己停止了呢?云的聚合是为了雨的散落吗?雨的散落是为了云的聚合吗?是谁在聚云降雨呢?是谁闲来无事以此取乐呢?

风从北方刮起,忽而吹向西,忽而吹向东,忽而在高空回转盘旋。是谁在呼吸吐纳吗?是谁在无故扇动吗?请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叫做袑的神巫说:“来,我告诉你。天有东南西北上下六极,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帝王顺之则天下太平,逆之则祸乱四起。九州聚落之事得到治理,自己道德完备,体察民情,被天下人所拥戴,这就是‘上皇’。

《庄子·天运》篇的开头作者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这天地万物的运行

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显然答案是大道大道创生万物化育万物却不干涉不主宰

任凭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所以万物感受不到大道的存在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品质而神巫的回答,“顺之则治逆之则乱”,正是顺应大道无为而治的主张后面数则寓言看似不相关联实则皆围绕大道这一核心来展开

先来看第一则


宋国一个名为荡的太宰(官名),请教庄子关于仁的看法。

庄子说:“虎狼,就是仁。”

太宰问:“什么意思?”

庄子说:“虎狼父子相亲相爱,不是仁吗?”

太宰又问:“请问什么是至仁?”

庄子说:“至仁就是无所亲近。”

太宰说:“我听闻没有亲近关系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那说至仁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然,至仁已经超越了孝的范围。孝不足以说明它,并不是孝不孝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涉及孝这个概念。好比一个人往南走到郢这个地方,往北便看不到冥山。为什么?

两者相差太过遥远了。

所以说出于尊敬去行孝容易,但出于爱心行孝就比较难。出于爱心去行孝还算容易,忘却亲近关系,把爱心施于天下又较难。忘却亲近关系还算容易,让父母忘却你在行孝又更难了。如果前面这些都还算容易,那么忘却天下,无心而为就很难了。若说忘却天下仍然算容易,那么当你爱心施于天下,而天下人却感受不到你的存在,那就最难了。遗忘尧舜的德行,不去刻意而为;利益恩泽施于千秋万代,天下却无人知晓。这就是最高的仁了。哪里还需要叹息着谈论仁孝呢?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勉强自己去做的事,只会劳役人的德性,根本不足以标榜。

所以说真正的尊贵,不在乎任何爵位;真正的富有,能摒弃一切财富;真正的显赫,能忘怀所有名誉。这就是顺应大道而不违背。”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大道无所偏私不刻意为仁而这便是这则寓言中所说的至仁在作者看来刻意标榜仁义正说明仁义的缺失唯有去除刻意心、分别心、自我心做到忘我忘天下方能超脱世俗与大道合一下面作者通过音乐来表现大道以及悟道的过程堪称绝妙


北门成(黄帝臣子)问黄帝:“你在广漠之野演奏《咸池》之乐,我刚听时感到恐惧,再听便觉懈怠,听到最后感到迷惑,内心恍恍惚惚,感受不到自己了。”

黄帝说:“你可能是这样吧!这首乐曲弹奏的虽然是人,发出的却是天然之乐。遵循的虽然是礼义,表现却是天道。四季相继更替,万物顺序生长,春文秋武,夏盛冬衰,生杀之理,乃天道之常。天清地浊,天阳地阴,阴阳调和,于是万物之声,自然之光,交流辉映。仲春之月,蛰虫始作。忽然雷霆惊之,动静顺时,乃自然之理。这乐声终了却无尾,开始却无首。

忽生忽死、忽高忽低、变化无穷,皆无法预料防备。所以你会感到恐惧。而后我又演奏出阴阳的和谐,让日月的光明烛照万物。声调可长可短、能刚能柔,变化富有规律,却不断推陈出新。

这乐声无所不在,盈满坑谷,让人静心守神,感受着万物不同的律动。这声音悠扬宽广,意蕴高远明亮。所以鬼神能守其幽昧,日月星辰能依轨运行。我的演奏虽会停止,但其回响却流泛无穷。这乐声,你想要思虑它,却无法明了;想要寻找它,却无法看见;你想要追逐它,却无法触及。你茫然地置身虚无之境,倚靠在几案上叹息。你竭力地想明了,想看见,想追逐,却发现自己根本够不着。于是内心不知所措,只能敷衍应付。你敷衍应付,便心生懈怠。

最后我演奏出无怠之声,用自然造化的节奏调和。所以音调混然相逐,丛然并生。众乐齐奏却没有形迹,自然挥洒而不受牵引,幽冥昏暗而没有声音,运动于没有方向之地,静处于深远渺茫之境。可表现为出生,可表现为死亡,可表现为开花,可以表现为结果。它在行走,在流动,在飘散,在迁徙,它永远不会老调重弹。世人怀疑它,它却停留于圣人心中。所谓圣,就是通达万物之情,顺应自然之命,让人真性不改而五官完备。这就是‘天乐’。无声无言却让人心灵愉悦安适。所以神农氏称颂它: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宇宙。你想听,却听不到,所以会感到迷惑。这种音乐,开始使你恐惧,恐惧便心生祸祟。后来使你懈怠,懈怠便意欲逃避。最后使你迷惑,迷惑便物我俱忘。物我俱忘,便是大道。大道可运载万物,与万物并生共存。”

这则寓言中作者以音乐来表现对大道递进式的认识一开始个人置身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天地之间由于怀有深深地自我意识把一些自然变化当成是无法预料的灾祸感到深深地恐惧接着发现天地间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竭力想抓住这规律却又不能于是心生懈怠想要逃避直到最后大道终于出现在心中它幽隐不明无声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所以让人迷惑迷惑之后自我渐渐消除心灵渐渐淳和世俗心智随之寂灭最终与大道相融与万物为一了

我们接着看下一则寓言


孔子西行去往卫国游历,颜回问鲁国一个名为金的太师(官名):“我先生此行结果如何?”

太师说:“可惜啊!你先生之道行不通啊!”

颜回说:“为什么?”

太师说:“刍狗(草扎成的狗)还没被献祭的时候,用精致的竹筐盛放着,用漂亮的绣巾覆盖着,巫师沐浴斋戒后去接送。等献祭过后,路人踩踏它的头部和脊背,樵夫捡它去烧火做饭。若有人重新将其放入竹筐,盖上绣巾,在它旁边行动睡觉,即便不做噩梦,也必遭受梦魇。

如今你老师,也取来先王用过的刍狗,聚集众多弟子,在旁边行动睡觉。所以,你老师在宋国遭伐树之辱,在卫国被驱逐,在商周之地无路可走。这不就是噩梦吗?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饿了七天七夜,接近死亡的边缘。这难道不是梦魇吗?走水路最好是用舟,走陆路最好是用车,认为舟能行于水上,便把舟推行于陆地,那么终生也走不了几尺。古和今不正是水和陆吗?周朝和鲁国,不就是舟和车吗?如今企求将周朝的制度实行于鲁国,正如推舟于陆,徒劳而无功,自身必然遭殃。他不知道,不固定方向的运转,才能应变无穷的道理。

而且你不见那用来汲水的桔槔吗?人牵拉它,它便低垂下去。人放开它,它便上扬起来。它是受人牵拉,而不是牵拉人。因此低垂或上扬皆不得罪于人。所以三皇五帝之礼仪法度,它不贵在相同,而贵在都能使天下太平。就像楂、梨、橘、柚等水果,味道虽不同但都可口。礼仪法度,随着时代在变。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然咬破撕裂,脱光而后快。观古今之异,正如猿猴不同于周公。西施得了心病而蹙眉,邻里丑女见之,觉得甚美,回去后也捧心蹙眉。村中富人见之,皆闭门不出。穷人见之,皆携妻远离。她只知捧心蹙眉甚美,却不知为什么美。可惜啊!你先生之道,行不通了。”

这则寓言中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孔子推行周朝制度的行为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人也在变一味地照搬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顺应变化才是明智之举

下面这则寓言作者继续阐述对大道的看法


孔子五十一岁还没领悟大道,于是南行前往沛地去见老子。

老子说:“你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也得道了吗?”

孔子说:“并未得道。”

老子说:“你是怎么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中寻求,五年而未得道。”

老子说:“此后你又是怎么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中寻求,十二年而未得道。”

老子说:“是这样的,假使大道可以进献,那么人人都会将其进献给国君;若大道可以赠送,

那么人人都会将其赠送给父母;假使大道可以告诉,那人人都会将其告诉自己的兄弟;若大道可以留传,那么人人都会将其留传给自己的子孙。

然而不可以,没有别的原因。

心中不真正领悟,大道就不会停留。外在的行为不正,大道就无从实行。若只是内心领悟,行为却不接受,圣人就不会出现在这世间。若只是徒有其表,内心却不曾领悟,圣人也不会留存于人心。

名声,为天下人所共有,个人不可过多占有。仁义,是先王的旅社,可停留一宿而不可久居。形迹过于彰显,便会引来责难。古代的至人,在仁这条路上借过,在义这间旅社借宿,目的是前往逍遥的境域悠游,在简朴的田地中饮食,在自给的园子中立足。简朴,便容易养活。自给,便没有损耗。古人称之为“采真之游”

崇尚财富的人,不会谦让自己的利禄;崇尚声名的人,不会谦让自己的名誉;崇尚权力的人,不会分享自己的权柄。占有这些,便战战兢兢;舍弃这些,便悲伤痛苦。这样的人,心中没有一块明镜来观照自己那无休无止的欲望,可以说是遭受着自然的刑戮。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者,乃端正他人之法。唯有顺应自然变化,不被欲望所滞塞之人方能使用它们。所以说自正者,方能正人。如果内心不以为然,大道之门便不会向其敞开。”

在作者看来大道不能刻意寻求更不能相互给予只能自己领悟而悟道的归宿在于返璞归真游于逍遥真正的得道之人表里如一与大道相合也只有心中有道行为符合大道才能浑然无我、无所挂碍实行不言的教化从而端正他人

《庄子·天运》原文后面本来还有几则寓言仍然是借老子之口批判儒家推行的仁义礼教有为而治为了避免啰嗦冗长我将在另外一个视频中为大家介绍剩余的几则寓言很快便会与大家见面还请稍事等待


相关阅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