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刻意》:消除刻意和偏执,回归纯粹和质朴
今天这这期,我们来介绍《庄子·外篇》中《刻意》这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克制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品行高尚,与世俗相离相异,高谈阔论中充满了批判与不满,只是刻意追求清高而已。这是那些退隐山谷、愤世嫉俗、让自己形容枯槁、甚至是投水赴死之人所爱好的。
谈论仁义忠信、恭俭谦让,只是刻意追求美善而已。这是那些抚平世道、实施教化、游历讲学之人所爱好的。
谈论伟大的功绩,树立伟大的名声,维护君臣之间的秩序,匡正上下之间的关系,只是刻意治理而已。这是那些身处朝廷,以君主为尊、欲使国家强大,致力于建立功绩、兼并他国之人所爱好的。
生活于山林湖泽,栖身于无人旷野,闲来钓鱼,只是刻意追求闲适而已。这是那些隐居江海、逃避世俗、闲暇无事之人所爱好的。
深吸慢呼,吐故纳新,做出熊爬树、鸟伸脚之类的动作,只是刻意追求长寿而已。这是那些讲究呼吸导引、保养形体,如彭祖那样的长寿者所爱好的。
但如果是不克制意志却能自然清高,不讲仁义却能自然美善,不求功名却自然能够治理好天下,不隐居江海却自然能够闲适,不练习什么导引之术却自然能够长寿,无所不忘,却无所不有,清静恬淡、无所偏执,而世间所有美好都汇聚于他。这就是天地的大道,圣人的大德。
文章的开头这部分,作者提到了五类人。第一类人,以清高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批判这世间黑暗无道,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他们退隐山谷,让自己陷入磨难困苦,甚至走上殉身取义的道路。第二类人,以美善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施教化于天下,传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第三类人,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建立功名,让国家走上正轨,变得强大。第四类人,以闲适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远离世俗,隐居江海,没事就钓钓鱼。第五类人,以长寿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从事各种人为的养生活动,如导引术、气功之类的。
这五类人,在作者看来,都是刻意而为,是偏执于一端的,是不符合自然大道的。这五类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的预期。比如第一类人,很清楚怎样才是清高,怎样才能和俗流区别开来,所以一定要这么做。第二类人,先给仁义忠信下一个定义、贴个标签,然后鼓励人们跟着做,这样做很容易流于表面和形式,一定是会带来虚伪的。第三类人,为了追求功名而治理天下,夹杂着私欲和贪欲,容易招致虚假和斗争。第四类人,逃避世俗,隐居山林,没事就钓钓鱼,这就代表闲适了吗?做做样子罢了。第五类人,为了追求长寿,处心积虑地去练习各种功法,这显然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所以,作者提出,只有所有的行为都不加修饰,自然而发,那才是合乎大道的。不知道什么是清高,也不觉得自己很清高,但行为确实纯洁高尚,这才是真正的清高。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也不觉得自己很仁义,但行为确实符合仁义,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不追求功名,不受任何外物支配,但确实治理好了天下,这才叫真正的治理。不用逃避世俗,无需隐居江海,内心自然闲适,这才叫真正的闲适。没有刻意地去练习什么养生功法,自然地寿终正寝,这才叫真正的长寿。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真实的。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但什么都拥有,以上这些美好都能够汇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就叫自然之道,圣人之德。
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乃是天地的本源和道德的实质。
所以说:圣人的境界就到此为止,如此便能够平和,平和则能够恬淡。平和恬淡,则忧患不能入侵,邪气不能侵袭,所以他德性完备而精神不亏损。
所以说:圣人生时顺应自然运动,死后与万物化而为一;静止时与阴气共同沉寂,运动时与阳气共同波动;不成为福分的开端,也不成为祸患的起始。有所感触才做出反应,情势所迫才做出行动,不得已之时才有所作为。去除智巧与心机,遵循自然之理。所以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人非议,没有鬼神责罚。不思虑,不预谋;发光但不炫耀,诚信而无需约定;他睡着时不做梦,醒来后无忧思;他生时若漂浮,死后如歇息;他的精神纯粹,灵魂不疲惫。虚无恬淡,合乎天地自然的德性。
所以说:悲伤快乐,是德性的偏斜;喜悦愤怒,是大道的背离。爱好厌恶,是心灵的迷失。所以心中没有忧乐,乃是德性的极致;纯一而不变,是清静的极致;没有任何抵触,是虚无的极致;不与外物交接,是恬淡的极致;没有任何冲突,是纯粹的极致。
所以说:形体劳损而不休息则会疲病,精力使用而不停止则会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则清澈,不搅动则平静,闭塞而不流通,也无法清澈,这是自然规律中的现象。
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清静守一而不妄动,恬淡而无为,遵从自然运行,这就是蓄养精神的方法。
第一部分说完了五类世俗之人的行为,不符合自然大道。那么圣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这里作者提到,圣人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恬淡,外物不入于心,忧患不入于心,生死不入于心,喜怒哀乐不入于心,一切的行为都是发乎自然顺乎自然,没有丝毫预谋和半点心机。所以,他们的精神一直都是完备的、纯粹的,正如不含杂质、自然流动的水,清澈澄净,恬静安闲。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部分。
人如果拥有一把吴越之剑,就会将其藏在匣子里,不敢轻易使用,宝贵到了极点。精神流贯于四方,无处不能抵达,上连接于高天,下布撒于大地,化育万物而没有迹象,它的名字叫做同帝(即与天帝相同)。纯粹质朴之道,只在保守精神。保守而不丧失,形体便与精神凝聚为一。凝聚为一,到了精纯、贯通的境界,便合乎天道。俗话说:“普通人重视利益,清高之人重视名声,贤能之人重视志向,圣人则珍贵精神。”所以质朴,是说他没有任何杂质;纯粹,是说他不亏损他的精神。谁能够体悟纯粹质朴之道,就称之为真人。
最后这一段,作者用宝剑来比喻精神,说明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是不可以轻易使用的,否则既伤己又伤人。作者对于精神的描述,与大道非常类似,无处不在,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却无声无形。为什么把它叫做同帝?因为它对于人来说,是主宰性的、是根源性的,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也正因如此,圣人、真人珍贵它,他们遵循“纯素之道”,即保守精神的纯粹和质朴。
“纯”、“素”两个字,是对“自然无为”的注解,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列举出五类人,以此作为反面例子,说明他们刻意而为、偏于一端、夹杂私欲,违背了“纯素之道”。第二部分,作者再以圣人作为正面例子,说明他们恬淡、寂漠、虚无、无为,从而保全了精神的“纯素”。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宝剑之喻、同帝之名,来说明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人应该珍贵、保守自己的精神,体悟“纯素之道”。
那么至此,《庄子·刻意》篇就为大家介绍完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