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缮性》:人们的德性越来越衰败,本性逐渐在丧失

由:爱讯家人 发布于:2025-04-22 分类:+学习 阅读:7 评论:0

今天,我们来欣赏《庄子·缮性》这篇文章。这篇短文,大体上论述了俗智俗学、俗世外物对生命本真的破坏,使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开头,作者用一句话总结文章的主旨。他说:

用世俗之学问来修养性情,以求回归本真;用世俗之思想来调和欲望,以求达到明澈。这,就叫做闭塞昏昧之人。

下面,作者分三段阐述文章主旨。第一段他这样说。

古代的修道者,以恬静来涵养心智。心智产生,却不用心智去胡乱作为,这就叫用心智涵养恬静。心智与恬静互相涵养,便会从本性中散发出和顺。德就是和谐,道就是合理。德无不包容,这叫仁;道无不合理,这叫义;义理明了而万物亲近,这就叫忠;内心纯粹朴实而能回归自然真情,这就叫乐。行为真实诚信而能顺应自然法则,这就叫礼。一味地推行礼乐,则天下大乱了。人们自然纯正,就会敛藏自己的德性,德性就不会外露,外露则必丧失其本性。

古时候的人,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举世都是恬淡寂漠的样子。那个时候,阴阳和谐安静,鬼神不搅扰,四季合乎规律,万物不受伤害,众生不夭折,人虽然有心智,却没有可用的地方,这就叫极致的纯一。那个时候,不胡乱作为而常任自然。

在作者看来,保持内心的恬淡安静,不刻意去运用心智,不胡乱去作为,一切顺任自然,如此才是本真,才是明澈。而不是费尽心智去推崇仁义礼乐,让本性愈发闭塞。天地不仁,包容万物,无所偏私,才是真正的仁。大道无不合理,万物各得其宜,这才是真正的义。该亲近的自然会亲近,这才是真正的忠;无需熏陶教化而真情流露,才是真正的乐。真实不做作而能合乎自然法则,这才是真正的礼。

总而言之,天地之间,本就有序运行,人们本就德性完备,根本无需额外的仁义礼乐,又何必画蛇添足地去推崇,致使德性衰败,人心迷乱呢?

接下来作者如是说:

等到德性衰败,到了燧人氏、伏羲氏君临天下时,(人心已变)只能做到顺应而无法保持纯一了。

德性接着衰败,到了神农氏、黄帝君临天下时,只能追求安定而无法做到顺应了。

德性继续衰败,到了唐尧、虞舜君临天下时,便兴起了治理、教化的风气,破坏了敦厚,散乱了质朴,离开大道去作为,危害德性去行事,而后舍弃了自然真性而顺从了世俗人心。

人心与人心相互辨识,智巧已不足以安定天下,然后又附加文饰,增加博学。文饰毁灭质朴,博学淹溺本心,而后人民开始迷惑混乱,无法返回自然之性情,恢复本然之状态了。

由此看来,人世离开了大道,大道也离开了人世,大道与人世互相丧失了。大道如何能在人世兴起?人世又如何能因大道而兴起?大道不能在人世兴起,人世也无法因大道而兴起,即便圣人不在山林,他的德性也同样是隐蔽的。已经被世道隐蔽了,所以他根本不用自己去隐蔽。

古时候所谓的隐士,并非隐匿形体而不出现,并非闭塞言论而不发表,并非隐藏智慧而不发挥,只是时运荒谬而已。若恰逢时运而能通行于天下,则返回纯一的境界而不显形迹;不逢时运而穷困于天下,则持守极致的宁静而等待时运的变化。这就是保全生命的方法。

古时候保全生命的人,不以善辩来修饰智慧,不以智巧来困扰天下,不以心智闭塞德性,超然独立于无为之境,返回与于自然之本性,自己又做了什么呢!大道本就不是狭隘的行为,德性本就不是浅陋的认知。浅陋的认知伤残德性,狭隘的行为伤残大道。所以说,只要端正自己就行了。

在作者的眼中,整个世道并不是在进步,反而是在衰退。

燧人、伏羲之前,人们是纯粹质朴、德性完备的状态,后来,燧人、伏羲时代出现种种创造发明,智巧诈伪开逐渐在人心中萌生,德性开始衰败,燧人、伏羲虽然还做到顺应,但人们的自然状态已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已不复纯一了。

到了神农、黄帝时,德性衰败更甚,纷争四起,天下动乱,已然无法顺应了,只能大兴兵戈以安定天下。

到了尧舜之时,德性更为衰败,为了让天下有序,便有了官职的划分,有了仁义的教化,有了尊卑的规定,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有了奖赏刑罚的鞭策,凡此种种,使得天下人仅剩的一些质朴敦厚也离散,难以返回本真了。此后,又增添繁琐之礼文,驳杂之学问,让人越发迷惑。于是,人世间伪道盛行,真道反而被蒙蔽了。

有道之世,体道圣人虽然能够通行于天下,然而他却混同于群生之中,茫然无心,并不外露锋芒,张扬形迹。无道之世,体道圣人虽穷困于天下,然而他却始终恬淡如初,顺任变化。如此一来,生命的本真便得以保全,内心的明澈便得以保持。圣人保全生命,乃是让自己与大道合一。而世俗之人却束缚于仁义礼教等“小行”、“小识”。圣人的快乐,乃在于内心的恬淡,而世俗之人却依赖于爵位利禄等外物。

作者最后说:

完全纯粹的快乐就叫做得志。古时所谓的得志,并不是说当官发财,而是说没什么外物可以增添他的快乐。如今所谓的得志,就只是说当官发财。

官爵财富在自己身上,并不是性命中本来就有的,而是偶然得来的外物,不过是暂时寄放在人身上而已,它来不可阻止,它走不可挽留。所以不为官爵利禄而放纵心志,不因穷困潦倒而谄媚世俗,两者的快乐都是相同的,因此无忧无虑就是了!如今那些人,暂时寄放在身上的东西失去了,便感到不快乐。

此观之,虽然因为这些东西而快乐,但也未尝不因为这些东西而慌乱。所以说,在外物中迷失自己,在世俗中迷失本性的人,就叫做倒立(本末颠倒)之人。

《至乐》篇曾经提到,最极致的的快乐是无所谓快乐,是内心无所挂碍,是外物不入于心。而这也正是生命的本真所在,是内心明澈恬淡的表现。而世俗之人迷失于生命本真之外,被俗世外物所牵累,真可谓是本末倒置了。

文章开头说,依赖俗智俗学的人,就叫做闭塞之人。结尾进行了呼应:迷失于世俗外物之人,就叫做倒立之人。闭塞与倒立,皆违背了人性的自然状态,所以,闭塞之人,不可能真正的通达,倒立之人,不可能真正的快乐。

那么至此,《庄子·缮性》篇就为大家介绍完了,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阅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