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什么是“道”?为何说“道”不可道?
这第一章的大意是:道如果可以言说,便不是永恒的道;(道)名如果可以命名,便不是永恒的(道)名。无,描述的是万物的开始;有,描述的是万物的源头。因此“永恒的无”,我想借此了解“道”的微妙;“永恒的有”,我想借此了解“道”的边界。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同样称之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世间众妙的门径。
是《老子》全书提纲挈领的一章,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他特有的一个哲学概念,那就是“道”。这个概念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老子几乎所有的思想都从“道”这个概念延伸出来。
开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常道”“常名”即“恒道” “恒名”,后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恒”作“常”。
这说明“道”是不可言说的,不可命名的,而且是永恒存在的。当然,永恒存在,并不说明“道”是固定不变的,恰恰相反,老子所说的“道”是时刻在运动变化的。
为什么说“道”不可言说呢?因为“道”是超脱经验世界的存在,现实世界没有任何与之相对应的东西,在我们的理解和感知之外,所以用我们这个世界的逻辑和语言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正如我们常常在思考,世界运行的原动力是什么,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世界的尽头是什么,宇宙之外还有什么等等,我们只是用我们这个世界的逻辑,以我们人类的认知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空间总有大小,时间总有始终,但如果超越空间和时间呢,或者说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呢?我们就无法去理解了,更别说去论述了。
那为什么又说“道”的是不可命名呢? 因为,古人所谓的“名”,是跟“实”相对应的。“名者实之宾也”,任何“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实”,没有“实”就没有“名”。“道”既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实”,故而“道”这个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只是因为老子要论述与“道”相关的哲学,出于方便,就必须找个字来代表“道”,所以他勉强用了“道”这个字。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道”这个字代表了“道”,那不就是就不就是“道”的名称吗?如果你这样想,说明在你脑海里,“道”还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对象,而不是那个“常道”。
既然“道”不可言说,那么老子是如何论道的呢?老子论道,先假设“道”能被我们认知,因为不这么假设的话,根本无 从论起。
一旦假设“道”可以被我们认知,老子就能够用人类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但描述出来的“道”,往往又会打破我们的认知,从而推翻这种假设。这个过程中,我们虽无法认识“道”是什么,但可以认识“道”不是什么,从而能够获得某些启发。
正如下面这句,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和“有”其实就是“道”。“无”是说“道”无声无形、不可捉摸、不可感知,“有”是说“道”是最高的实在,隐藏着无限创造力。
这里说“道”是万物之始,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就能够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道”;说“道”是万物之母,也并不意味着,“道”就像母亲生下孩子,或者女娲造人那样创造了万物。这旨在说明“道”是万物之源这样一种特性,但是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的,并非我们可以理解。
“道”既是有又是无,我们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存在呢?这是不符合我们这个世界的逻辑的,说明这里所说的“有”和“无”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存在与否”。我们所理解的“存在与否”是相对的、暂时的,一物的存在,必须依赖一物的不存在,才能够成立,“有无相生”就是这个道理。
但代表“道”的“有”和“无”,乃是绝对的,永恒存在的,所以说是“常有”“常无”。“道”的“无”,并不需要另一个“道”的“有”来衬托;“道”的“有”也不需要另一个“道”的“无”来衬托。实际上也不存在多个“道”,“道”只是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也是“道”,“无”也是道。
老子下面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让我们从道的常有、常无的矛盾性中体会某种微妙的启发。比如从“常无”中,我们看到了“自然无为”,从“常有”中我们看到了“无不为”;从“常无”中,我们看到了虚无一物,从“常有”中我们看到了包容万物,等等。
“常有”“常无”都是指“道”,正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什么是“玄”?就是深奥莫测。
是我们所理解的深奥莫测吗?不是。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乃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深奥莫测之外的深奥莫测,是大千世界奇妙万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