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由:爱讯家人 发布于:2025-04-22 分类:+学习 阅读:11 评论:0

《知北游》是庄子外篇最后一篇,主题在于论述什么是道,以及如何认识大道。原文共有十一则寓言,我节选了其中重要的三则为大家介绍。

先来看第一则。

有个叫做知的人,向北方游历,来到玄水的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遇到一个叫做无为谓的人。

知代表运用心智的世俗之人,无为谓代表无为无言的得道之人。

这个叫做知的人,就问无为谓,怎样思考才能知晓大道,怎样去行事,才算是符合大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大道?

连问三个问题,无为谓都没有回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这个叫做知的人,没有得到答案,于是就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阙的山,看见一个叫狂屈的人。

狂屈,也就是又狂又屈,代表内心狂放,但又屈身世俗的人。

这个知,问了狂屈同样三个问题。狂屈说,我本来知道,但你想告诉你的时候,又忘记了。

这个叫做知的人,仍没有得到答案,又来到黄帝的宫殿,同样问黄帝这三个问题。

黄帝回答说:“不要刻意思考,方能知晓大道;不要刻意行事,方能顺应大道;不刻意寻求方法,方能获得大道。”

知又问:“现在我们都知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了,而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的,狂屈也差不太多,我和你还差得远呢。拥有真知的人不会说出来,能说出来的不是真知,所以圣人施行不言的教化。道无法通过言语求取,德无法通过言语获得。仁是可以人为的,义是可以亏损的,礼是可以作伪的。所以说:‘失去大道,也就只好讲究德;失去了德,也就只好讲究仁;失去了仁,也就只好讲究义;失去了义,也就只好讲究礼。礼,是大道的伪饰,混乱的开始。’所以说:‘修道,也就是每天把那些不是大道的东西清除,清除再清除,以至于不刻意而为,不刻意而为,也就无所不为了。’如今人心中有了物的界限,想要返回本根,不是很难吗?要说容易,只有得道之人才行。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谁能说得清呢?人的生命,是天地间的元气聚合而成的。元气聚合则为生,元气分散则为死。若生死为一体,又何必担忧呢?所以说,万物是同一的,只是人们出于主观偏见,以自己偏爱的为神奇,以自己厌恶的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腐臭。有道是:‘同一种气在天下运转不休。’圣人也因此重视万物的同一性。”

知听完这些话,感到很奇怪:“我问无为谓和狂屈,他们都没有回答出来。如今你回答得这么好,怎么就差得远呢?”

黄帝说:“无为谓不知道,才是真知;狂屈知道但忘却了,所以离真知很近了;我和你正因为知道,所以始终没有接近真知。”

这则寓言中,作者描绘了四类人关于大道的认知。第一类人,是运用心智的世俗之人,有目的性地去寻求大道,是离大道最远的一类人;第二类人,是黄帝这样的世俗智者,道理都懂,并用言语表达出来了,但这恰恰说明,他是有心而为,还停留在是非对错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得道。第三类,是狂屈,他虽身在世俗,内心却已逐渐超脱世俗,接近大道了。第四类人,是无为谓,也就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即上古时代的真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顺应大道,没有丝毫刻意,没有半点心机,不会去想什么是大道,怎样得道之类的功利性问题。这才是对大道的真知。他虽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已经胜过所有的言论。

下面这段论述,算是作者为这则寓言做的脚注。

天地间拥有自然的大美,却无任何言语;四季有着分明的规律,却无任何议论;万物有着既定的条理,却无任何说明。圣人,继承了天地的美德,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不刻意而为,大圣不妄自造作,这是取法于天地的缘故。

大道神妙精深,万物变化无穷,所谓物我生死方圆,纷纷芸芸。万物翩然而至,自古就已存在,不知其本根在哪。

宇宙空间何其大,但却没有超过大道的范围。秋天毫毛何其小,也要依赖大道成就形体。世事兴衰浮沉,永恒变化。阴阳四时运行各有秩序大道是那么幽隐不明,却又真实存在;大道没有任何形迹,却有神妙的作用;大道化育万物,万物却不自知。这就叫做万物的本根。

这段论述中,作者阐述了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品质,延伸来看,正契合第一则寓言“至知无知,至言无言”的主旨。

再来看第二则寓言

孔子问老子说:今天挺安闲的,向您请教最高的道。

老子说:你要斋戒并疏通你的心灵,洁净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智巧成见!大道,奥妙无穷,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述啊!我给你讲个大概吧。

清清楚楚的东西是从幽幽冥冥之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之中生出来的,精神从大道中生出,形质从精气中生出,而形质又构成万物不同的形态,所以九窍动物为胎生,八窍动物为卵生。大道,从无形中来,往无边处去,无进出,无停留,通往无限辽阔的四面八方。与大道同游之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他用心不疲惫,应对万物不偏执。没有大道,天不高,地不广,日月不运行,万物不昌盛。

再说,知识渊博未必有真知,能言善辩未必聪慧,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世人认为的增减,实则无增无减,这是圣人所坚守的大道。大道渊深似海,高远如山,周而复始地运行,运载万物而不遗漏。俗世君子所推推崇的,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罢了。供养万物却永不匮乏,这才是真正的大道啊!”

九州之地的人类,阴阳之气调和而成,生活于天地间,暂且成为人形,总是要回归本源的。从根本上说,生命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聚合而成,虽有长寿与短命的区别,但相差有多大呢?人的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哪能搞清楚唐尧和夏桀的是非!瓜果生长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虽更为复杂,但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对于万事万物,圣人不刻意拒绝,也不执着留恋。调整心态去应对事物,这是德;以无心去应对事物,这便是道。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万物蓬勃盎然,无不出于大道;万物衰萎消逝,无不归于大道。因造化而生,又因造化而死。动物为之哀伤,人类为之悲痛。殊不知,所谓的死,不过是解开天地的束缚,解开世间的桎梏。犹如落叶归根,人的魂魄消散,形体也随着消逝,这是返回终极本根啊。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无形,这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世俗的认知并非得道的人所追求。得道之人,从不论道;高谈阔论之人,必然未得道。显而易见的道,不是真道,与其争辩,不如沉默。大道不是听来的,所以不如塞耳不听。明白这个道理,才是最大的收获。

这段对话中,作者借老子的口,阐述了大道作为万物的本源,无穷无尽、无偏无私的特征。并将人短暂的一生,置于无限的大道中,以此说明:人所认为的物我、是非、生死,站在在大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齐的;世人的自以为是,在大道面前,是不值一提的。所以,与其有心去论道,不如无心地顺应大道。

下面这则寓言,颇有意思。

东郭子问庄子:“所谓的大道,在哪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具体点呢?”

庄子说:“在蝼蚁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这么低下?”

庄子说:“在小草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越来越低下?”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更低下了?”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说话了。

庄子说:“先生的问题,没有触及大道的实质。正如要了解一头猪的肥瘦,位置越下越能说明情况。除非你不一定要问个清楚,否则离不开具体之物。大道存在于低下微小之处,也必然存在于高远广大之处,也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试让我们游于虚无的境界,合万物为一,感受大道的无穷无尽吧!试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这样,心灵就能够淡泊而宁静!辽阔而澄明!和谐而安闲!这样,我的意念虚静,离去,不知道要去往哪里,回来,也不知在哪停留,来来去去不知哪里是终点。徜徉于无限寥廓的空间,真正的智慧就会到来,且不会穷竭。产生万物的大道,与万物没有界限;物与物之间存在界限,也只是人所谓的界限;没有界限的大道,在有界限的万物中,仍然没有界限,只是表现为万物的盈虚消长。万物有盈虚,大道本身却没有盈虚;万物有消长,大道本身却没有消长;万物有本末,大道本身却没有本末;万物有积散,大道本身却没有积散。”

这则寓言中,庄子以每下愈况的方式为东郭子描绘大道,以说明大道无所不在的特质。然而,正如庄子所说的,东郭子的问题没有触及大道的实质。太清楚太具体就不是大道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本身是无声无形,没有界限,玄之又玄的。而万物的界限,又是人为设定的。站在人为设定的界限,去刻意地询问大道,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视万物为一体,以宁静淡泊的心境,在万物的盈虚消长中去感受,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大道。



相关阅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