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盗跖》:绝世大盗批评古之圣贤,他把人事看得通透
《庄子·盗跖》这篇文章,由三则寓言组成。其中第一则,即《孔子往见盗跖》这则寓言,原文近两千字,是《庄子》中最长的一则。这则寓言,故事情节曲折完整,语言表达酣畅淋漓,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有着浓厚的小说化倾向。这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小说文学的滥觞之作。这期视频,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为盗跖。盗跖手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对诸侯侵犯暴掠,破人门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到国家,大国防守城池,小国避入城堡,千万民众饱受其苦。
孔子对柳下季说:“身为父亲的人,必然能告诫他的儿子;身为兄长的人,必然能教导他的弟弟。若父亲不能告诫他儿子,兄长不能教导他弟弟,那父子兄弟之亲情,便没什么可珍贵的。如今先生,是当世才德之士,弟弟是盗跖,是天下的祸害,你却不能教导他,我个人替先生感到羞耻。请让我为先生去劝说他。”
柳下季说:“先生说身为父亲的人必然能告诫他的儿子,身为兄长的人必然能教导他的弟弟,如果儿子不听父亲的告诫,弟弟不听兄长的教导,即便有先生的才辩,你又能拿他怎么办呢?况且跖的为人,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悍足以抗拒敌人,舌辩足以掩饰过错,顺从他的心则高兴,拂逆他的心则愤怒,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先生一定不要去。”
孔子不听,颜回驾车,子贡在右骖乘,去见盗跖。盗跖正带领士卒在泰山南面休整,把人肝切细来食用。孔子下车向前,对传达者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高义,诚敬地前来拜见。”
传达者进去通报,盗跖听后大怒,双目如明星闪烁,头发向上冲冠,说:“这不是鲁国那个巧诈虚伪之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作言造语,妄称文王、武王之道,戴着树枝之冠,系着牛皮腰带,满口荒谬之语,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惑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能返回本性,你妄自宣扬孝悌,意在侥幸求得封侯富贵。你罪行重极,赶快滚回去。否则,我将用你的肝来补充我的午餐。’”
孔子再请通报,说:“我有幸结识柳下季,希望到您帐下拜访。”
传达者再次通报,盗跖说:“让他过来。”
孔子快步进去,避开席子,又退了几步,再拜盗跖。盗跖大怒,叉开双脚,按着剑瞪着眼,声音如哺乳的母虎,说:“孔丘你过来!若你所言,顺从我意则生,拂逆我心则死。”
孔子说:“我听闻,凡天下人有三德:生而高大,美好无双,无论长幼贵贱都喜欢他,这是上德;智慧包罗天地,能分辩万物,这是中德;勇悍果敢,聚众率兵,这是下德。凡是人有其中一德,便足以南面而称王了。如今将军兼具这三者,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如黄钟,却名为盗跖,我个人替将军感到羞耻且不赞成。将军若有意听我的意见,我愿往南出使吴越,往北出使齐鲁,往东出使宋卫,往西出使晋楚,让人替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建立数十万户的国家,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重新开始,罢兵休卒,收养兄弟,共祭先祖。这是圣人才士的行为,也是天下人的愿望。”
盗跖大怒道:“孔丘你过来!能被利益所规劝,能被言论所劝谏的人,都是些愚蠢浅陋的庸人罢了。我现在高大美好,人人看见都喜欢我,这是我父母遗留的德性。孔丘你即便不赞誉我,我难道自己会不知道吗?”
“而且我听说,喜欢当面赞誉别人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别人。现在你告诉我有大城池,有众多百姓,是想用利益来规劝我,是把我当成庸人来收买,这些东西怎能长久呢?城池再大,也大不过天下。尧舜拥有天下,但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周武王被立为天子,但后代却灭绝;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利益太大的缘故吗?”
“况且我听说,古代禽兽多而人少,于是人们都以巢居的方式避开它们,白天捡橡栗,晚上在树上栖息,所以把他们命名为‘有巢氏之民’。古代的人们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积攒柴火,冬天就用来烤火,所以把他们命名为‘知生之民’。神农时代,睡觉时安然恬静,起床后怡然自得,人们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和麋鹿生活在一起,耕田吃饭,织布穿衣,没有相害之心,这是道德最隆盛的时代。然而黄帝却不能达到那样的德性,和蚩尤在涿鹿的郊野进行大战,血流百里。尧舜兴起,设置百官,商汤放逐他的君主,武王杀死纣王。自此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商汤、周武王以来,尽是些祸害百姓之徒。”
“如今你修习文王、武王之道,掌握天下之言辩,以教化后世之人,宽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君主,而欲求富贵,盗贼莫大于你。天下之人为何不称你为盗丘,却来称我为盗跖呢?”
“你用甜言蜜语说服子路而使他跟从你,让子路去掉高冠,解去长剑,而受教于你,天下人都说孔丘能制止暴行恶事。但最后呢,子路想杀卫君而没有成功,自己却在卫国东门之上被剁成肉酱。你让子路遭受这样的祸患,上无法保全身体,下不能成为人。这就是你的教导不行。”
“你自称为才士圣人吗?那么被鲁国多次驱逐,在卫国不被任用,在齐国穷困潦倒,在陈、蔡两国之间被围困,在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值得珍贵?”
“世间所推崇的人,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不能保全德性,而大战于涿鹿郊野,血流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夏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他的君主,周武王攻伐桀纣。这六个人,是世人所推崇的,但仔细说来,都因利益迷失了本真,而强行违反了性情,他们的行为是极为可耻的。”
“世间所谓的贤士,莫过于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拒绝孤竹的君主而饿死于首阳山上,骨肉被不埋葬。鲍焦故作高洁否定世俗,抱着树木枯死。申徒狄谏诤而不被听取,背负石头自投于河中,被鱼鳖所食。介子推忠诚至极,割自己的大腿肉喂食晋文公,晋文公后来却背叛他,介子推愤怒离去,抱着树木烧死。尾生和一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有赴约,洪水来了尾生也不离去,抱着桥柱死去。这六个人,无异于被宰的狗、沉河的猪、拿着瓢的乞丐,都是重视名声而轻视死亡,不考虑本根,不涵养寿命的人。”
“世间所谓的忠臣,莫过于王子比干、伍子胥。伍子胥沉江,比干剖心,这两个人,是世间所谓的忠臣,然而终究被天下人耻笑。从以上看来,再到伍子胥和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孔丘你拿来劝说我的,如果告诉我鬼事,那么我不能知道;如果告诉我人事,却不过如此而已,都是我所听过、所知道的。”
“现在我要告诉你人的性情,眼睛要看颜色,耳朵要听声音,嘴巴要尝味道,志气要充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了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的,一个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天地无穷,人的死亡却是有时限的,操控着有限的身体而寄托于无穷的天地之间,无异于快马闪过缝隙,忽然而已。不能舒畅自己意志,涵养自己寿命的人,都不是通达于大道的人。”
“孔丘你所说的,都是我所抛弃的,快点离开滚回去,不要再废话了!你的道,狂狂失真,汲汲钻营,是狡诈虚伪之事,并不能够保全真性,哪里值得一提!”
孔子又拜了拜,快步离开,出门之后上了车,拿在手上的缰绳掉落了三次,眼中茫然无见,面色犹如死灰,扶着横木低着头,喘不过气来。回到鲁国东门之外,刚好遇到柳下季。柳下季说:“最近空了几天不见,车马好像外出过的样子,是不是去见跖了?”
孔子仰天而叹道:“是啊。”
柳下季说:“跖是不是如我之前所说,拂逆了你的心意呢?”
孔子说:“是啊。我就是那种所谓的,没有病还自己针灸的人,上赶着去撩老虎的头,去捋老虎的须,差点没有免于虎口啊。”
这则寓言到此为止就结束了。这则寓言中,作者借盗跖之口,言辞激烈地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进行批判,把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圣王、贤士忠臣批驳得体无完肤。在作者看来,儒家学说是极其虚伪矫作的,表面上推崇仁义道德,实际上追名逐利,游离于生命本真之外。故事的背景,是一个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动乱时代。而这一切,恰恰源于那些所谓的圣王,对生命本真之外的事物进行推崇,致使人们淳朴不再,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因此,这则寓言在批驳儒家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无相害之心的上古时代的向往,蕴含着作者自然无为、全真保性的思想。
那么《庄子·盗跖》篇,就先介绍到这,我们下期再见。